“智障”重定向至此。关于其他用法,请见“智障 (消歧义)”。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发展障碍。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可靠的医学来源,或过于依赖第一手来源。请协助补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移除。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5年4月16日)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此条目缺少有关智力障碍的症状、治疗方式、流行病学、的信息。 (2025年4月16日)请扩充此条目相关信息。讨论页可能有详细细节。
维基百科中的医学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视作专业意见。如需获取医疗帮助或意见,请咨询专业人士。详见医学声明。
智力障碍类型特殊性发育障碍、认知障碍、身心障碍、疾病分类和外部资源医学专科精神医学、心理学、神经学、medical specialist for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ICD-116A00ICD-10F70-F79ICD-9-CM317-319DiseasesDB4509MedlinePlus[1]eMedicinemed/3095 neuro/605MeSHD008607Orphanet87277[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智力障碍(英语:intellectual disability),世卫组织称智力发育障碍(disorders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1],俗称“智障”、“弱智”,旧称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2],是指在一般的金钱管理、阅读识字、计算、日常生活等需要使用智力思考的行为,是指资质、能力迟缓的表现,大多都为印象或比较下才可得到的结果。
智力障碍的成因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的智力障碍可能是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后天的成因则可能是脑部受到损伤(例如:头部外伤,脑部感染后遗症,窒息等),或是受到外在事物的刺激,如带有偏见的评价,不当的教育和刺激性事件也可能导致智力障碍[来源请求]。
病因
病理
染色体异常造成的唐氏症候群、低机能自闭症等先天疾病,出生氧气不足(缺氧)造成、待产期间胎儿脑部因为事故受到压迫、生产后婴儿发高烧、染上疾病,以及由于意外事故造成的智力障碍。
脑性痳痹和癫痫等的脑部障碍,常与心脏病等内部疾病一起并发,也有许多身体不健康造成脑部问题的案例。若是因为染色体异常造成的,大多属于中度或重度智力障碍,通常也较容易从外表的特征分辨。
唐氏症候群、胎儿酒精症候群、X染色体易裂症是三种最常见的先天成因。此外医学界也陆续发现了更多不同的成因,常见的有:
基因造成的问题。有时是由于来自父母的基因组合时发生错误所造成,或是其他原因。基因造成的情况包括以及唐氏症候群、X染色体易裂症以及苯酮尿症(PKU)。
在怀孕期间发生的问题。智力障碍可能因为胎儿在母亲体内未发育完全造成,例如可能是胎儿的细胞分裂方式的问题。此外饮酒的孕妇(参见胎儿酒精症候群)、或在怀孕期间受到如德国麻疹等疾病的传染都可能造成智力障碍。
生产时的问题。如果婴儿在分娩和生产时发生缺氧等问题,可能会由于脑部的损害造成发展障碍。
健康问题。百日咳、痳疹、脑膜炎等疾病都可能造成智力障碍。此外营养不良、没有得到妥善的医疗照顾、或是暴露在铅或汞等有毒物质的环境下都可能造成智能不足。
碘的缺乏在发展中区域常常是造成新生儿智力障碍的主因,许多发展中区域都有碘不足引起的疾病。
产钳可能会造成新生儿头部骨折。
在生产时使用产钳不慎,可能会让新生儿头部骨折、脑部损伤,因而造成智力障碍。
青少年时期的压力和过度严厉的管教,也有可能让原本正常的儿童发生精神或智力障碍。
被空间限制造成的知觉剥夺(例如被关在地下室)、长时间的隔离、以及严重反常的亲子互动。
生理原因
医学上并没有特别会造成智商降低的疾病,通常是智能商数(IQ)测验结果较低(70-75之间)。生理上的原因通常是来自有智力障碍的亲人之遗传,也有虽然没有智力障碍的家族成员,但是IQ指数较低的遗传因子(基因)偶然结合而生下有智力障碍的孩童。通常不会与其他病症一起产生、健康状况也大多相当良好。大部分的智力障碍者都是这种类型,多数都是轻度、中度的智力障碍,或称“单纯性精神迟缓”。
心理原因
可能是由于抚养者的虐待、很少与人沟通对话,也就是因为成长环境造成智力障碍。这类型的原因有可能经由复健来恢复智能。相关的名词为“情绪障碍”(也有自闭症被归类在情绪障碍的范围内,但现代的医学考虑认定自闭症应为先天的疾病,请特别注意)。此外,在离岛、船上或高山地区等外在刺激较少之环境成长的儿童,有许多IQ(智商)较低的情形。IQ测验有许多对受到文明感染的人较有利的问题,例如○或△这类抽像的图像问题。因此对于没有都市生活经验的先住民会有较不利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也曾被误用在美国排挤有色移民人种的情形。
法律上的定义
此条目论述以部分区域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请协助补充内容以避免偏颇,或讨论本文的问题。
中华民国(台湾)
根据2007年(民国96年)7月11日修正的《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智力障碍是属于身心障碍的其中一种类别[3]。其认定的标准在《身心障碍及资赋优异鉴定标准》中有所规定,必须是智能发展比同年龄之人相较明显迟缓,或在日常生活、学校生活的适应上有严重困难,才会被认定为智力障碍,但必要时还是须经由所在地区的卫生主管机关(例如:卫生局)邀集医生、临床心理人员、社工人员、特殊教育等人员等进行鉴定。也可由当事人或其代理人自行申请鉴定[4]。检测时会使用一些公认的标准或工具来进行,例如标准化智力测验,通常幼儿或儿童的测验结果分数若低于70,并且在日常与学校生活有严重适应困难,就是有可能是出现智力障碍的征兆。鉴定后确认者在法律中受到就业、医疗、教育等的补助和保护。
台湾的鉴定基准是参照美国智能不足协会AAMR的定义,简言之,智力障碍(MR)必须同时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标准化智力测验(例如:魏氏儿童智力测验)分数低于70。
在日常生活或是学校生活有严重适应困难。
必须发生在18岁以前(意即:正常来说,不会有智力正常的成年人突然变成智力障碍者,除非在后天发生意外令脑部受损)。
香港
现时香港一般是根据智商程度作出以下分类:[5]
类别智商程度
轻度50-69
中度25-49
严重25以下
分类
此章节论述以部分区域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此条目论述以部分区域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请协助补充内容以避免偏颇,或讨论本文的问题。
中华民国(台湾)
依据台湾的《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智力障碍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轻度智力障碍者
智商介于该智力测验的平均值以下两个标准差到三个标准差(含)之间,
成年后心理年龄介于9岁至未满12岁之间(最高到小学五、六年级的心智年龄),
在经过特殊教育与训练之下,可以自理部分生活,
以及可以从事半技术性或简单技术性工作。
中度智力障碍者
智商介于该智力测验的平均值以下三个标准差至四个标准差(含)之间,
成年后心理年龄介于六岁至未满九岁之间(最高到小学中低年级的心智年龄),
在他人监护指导下仅可部分自理简单生活,
在他人庇护下可从事非技术性的工作(例如在庇护工厂工作),缺乏独立自谋生活能力。
重度智力障碍者
智商介于该智力测验的平均值以下四个标准差至五个标准差(含)之间,
成年后心理年龄大多在三岁以上至未满六岁之间(最高到小一或是幼稚园大班的心智年龄),
无法独立自我照顾,亦无自谋生活能力,须赖人长期养护。
极重度智力障碍者
智商未达该智力测验的平均值以下五个标准差,
成年后心理年龄未满三岁(心智年龄完全是婴儿阶段),
无自我照顾能力,亦无自谋生活能力,须赖人长期养护。
按智商来分类
基本上,有许多人的智商(智力商数,IQ)都在80-120的范围内。但是由于不同的智力测验种类、方式,最重度智力障碍者的存在比率会出现误差,是目前的问题。
在教育的分类上,也有认为轻度智力障碍的学生是属于“有机会进行教育”的、中度的学生则为“有机会进行训练”。但是这种对障碍较严重之人的先入为主的教育分类观念,等于是剥夺了智力障碍者的各种发展可能性。
边缘(极为轻度):智商约在70-85之间。通常不会被认定为智力障碍者,但是也因此无法接受支援,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在学校学习时相当辛苦。
轻度:智商约在50-70之间。理论上约8成的智力障碍者被归于此类。通常本人不会认为自己是智力障碍者,能在周围环境都不会特别注意到其障碍下的情形过着社会生活,因此接受检测而认定的障碍者比真实存在的数量要少。大多数是由于生理上的病因造成,但大部分的健康状态其实都相当不错。
中度:智商约在35-50之间。
重度:智商约在20-35之间。大部分会伴随并发症状出现。
极重度:智商在20以下。大部分会伴随并发症状出现。通常是躺卧不起的情形,但是身体的运动机能却没有问题,会有过动的行为问题。
大岛分类表
日本在鉴定智障时,有时会依据相关研究者大岛一良设计的大岛分类来判断。下图是大岛分类表中不同障碍类型的分布,请留意有时候会因个人的不同而造成结果差异。
倾向与征兆
幼儿期
无法顺利和同年龄的幼儿沟通或相处交流,许多场合有说话迟缓的情形。若是先天的染色体异常引起,通常能够在早期发现。
学龄期(6 - 15岁)
判断力和记忆力出现问题,一般的学习出现困难。无法顺利进行规则较复杂的游戏或活动。在这个时期才显露出症状可能是由于压力、或其他后天障碍造成。此外,即使顺利从中等教育升学,也有可能存在这类型的问题。但美国曾有唐氏综合症的18岁青年考上大学的案例[6][7]。
成年期(18岁以上)
在一般职场上的就业门槛较高,但如果本人的能力可与环境配合就不会有问题。若在一般职场上有就业或工作的困难,也有许多在相关的障碍者保护团体开设的庇护工作场所。此外,可能难以对日常事物(例如高额的契约签约)做出判断、时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也容易被恶意欺骗。
幼儿时期可能仅表现出轻微的征兆(IQ 60-70),很容易忽略,可能直到就学阶段才会被诊断出来。即使发现孩童在学业成绩上表现异常的差,但是也必须经过更进一步的判断以确认是否为智力障碍,也有可能是学习障碍或单纯的行为问题。当长大成人时,许多轻度智力障碍者已能独立生活,他们在其他人眼中可能仅是“较缓慢”而不会被认为是“智力障碍”。
还有其他更多征兆。例如幼儿可能难以学会坐直、爬行、或是比其他儿童学会走路的时间迟缓许多、需要比一般更长的时间学会说话。此外成人和儿童也可能出现以下征兆:
言语表达有困难
变得难以记住事物
难以了解社会规则
难以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
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逻辑思考时有所困难
历史与社会上的现状
世界
早在19世纪就已确定有重度智力障碍者的事实,但是,轻度的精神障碍者往往被被当成一般人,在没有支援的情形下过着一般的社会生活。此外近代由于学校教育制度的普及,是依据年龄来作为学年分类的基准,因此无法跟上一般程度的儿童之存在变得明显。这样的学童渐渐被分为两种类型:因为懒惰或对学校功课没有兴趣而成绩差的学生、虽然已经努力但成绩还是很差的学生。1905年,法国“People First”团体的阿尔费德·比奈(Alfred Binet)发表了世界最早的智力检查方式(智力测验),此后,智力障碍的儿童都会经过严密的诊断,并分成不同的轻重程度。比奈死后,经过许多心理学家改良,现在智商已经成为判定智力障碍的标准之一。
纳粹的身心障碍者政策、社会福利国家瑞典避孕手术的发现,许多国家社会对智力障碍者的压迫,让许多类似“People First”的身心障碍者权利运动高涨。
台湾
在1980年(民国69年)以前,台湾对包括智力障碍在内的身心障碍者之政策较不关注,也缺乏相关的法案和社会福利措施,政府对此的态度也并不积极。由于当时社会对智力障碍的不了解,往往采取隔离、隐匿、甚至迷信的态度对待智力障碍者,剥夺他们的受教权,也在自由、就业等方面常常受到歧视。
1983年(民国72年)“中华民国启智协会”成立,这也是第一个以联系各智力障碍相关机构为目的组织,让各地的相关资源能够分享、整合,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组织平台。也促成智力障碍者权力运动的发展。隔年(1984年)5月,超过500名的智力障碍或肢体障碍者的家长前往教育部抗议,相望政府与社会能正视这个议题。
1990年正式修正通过了《残障福利法》,身心障碍者的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有了法律的正式保护与协助。
统计
台湾(2013年第二季)领有身心障碍证明(手册)的智力障碍者为100,380人,占总身心障碍人数(1,128,032人)的8.9%[8]。
日本智力障碍者基础调查(知的障害者基礎調査)报告中,2000年(平成12年)时约为459,100人。
智力障碍者与犯罪
智力障碍者在犯罪事件中可能是加害者或受害者。但有时因为其精神状态,即使不是加害者也会被当成犯罪者,或是作为被害者、证人所提供的证词不被信赖。也有由于本人并不了解什么样的行为算是犯罪行为,因而被利用教唆而犯罪。对智力障碍来说,如果成为了受害者,报案检举等手续通常很难懂,支援也不易取得,这样的实际案例相当多。此外因为无法为自己辩护,造成误判而被冤枉的情形也有许多。
智力障碍者与心理治疗
智力障碍者因为不具有一般正常人的智能,所以很难使用谈话形式的心理治疗,大多采取如早期介入策略、前事控制策略、行为治疗策略[9]、后果处理策略、生态环境改变策略、环境支持策略等行为治疗、心理动力模式、药物治疗模式、心理教育模式、人本模式、认知行为模式、游戏治疗、多重形式行为模式等处理策略[10],以及艺术治疗[11]等方式,有关智力障碍者的心理治疗文献较少,目前尚未看到系统性的研究。
两岸四地对智障人士的称呼
香港、澳门:弱智人士[12]、智障人士[13](因前者使用时间长,有标签作用,故倾向改用此称呼;但前者的使用还是比较普遍)
台湾:喜憨儿[14];“智障”在台湾一般被认为是粗俗、骂人的话,宜以全称“智力障碍”或“心智障碍”称呼
中国大陆:智障人士、弱智人士
参考来源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世界卫生组织). 6A00 Disorders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智力发育障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 用于死因与疾病统计的ICD-11(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 [DB/OL], 2019 (2024-01) [2024-06].
世界卫生组织.ICD-11精神、行为与神经发育障碍临床描述与诊断指南 [M].王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黄晶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2-20. 978-7-117-34848-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障碍诊疗规范 [S/OL]. 2020年版: 397-404. 原始文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华民国身心障碍者保护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4年6月23日修订)
^ 中华民国身心障碍者鉴定作业办法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6-06-23.(2002年3月1日修订)
^ 存档副本. [2017-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7).
^ MEGHAN KENEALLY. 'I got ACCEPTED!' The heartwarming moment a high school student, 18, with Down Syndrome learns that he's going to college. 每日邮报. 2014-04-16 [2021-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6) (英语).
^ wendi schreiter. Noah is going to college!. youtube. 2014-04-15 [2021-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3) (英语).
^ 中华民国内政部智力障碍者人数统计月报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障碍、县市及年龄别)Microsoft Excel 档案(.xls)
^ 赖巧. 江青桂、薛素霞. 運用行為治療於輕度智能障礙學齡前兒童之如廁訓練的護理經驗. 精神卫生护理杂志 (中华民国精神卫生护理学会). 2012, 7 (1): 49-58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 许仲辉,2004,生活适应困扰之智力障碍个案在个人中心游戏治疗中改变历程之研究
^ 杨秀凤、刘欣惠 、赖晓莉. 治療取向的線畫活動對智能障礙兒童語言溝通影響之研究 (PDF). 特殊教育丛书. [2017-10-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16).
^ 香港衛生處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 (PDF). [2011-03-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0-29).
^ 澳門特別行政區新聞區. [201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2).
^ 台湾喜憨儿社会福利基金会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1-14.
查论编广泛性发展障碍(发展/发育迟缓)和 自闭症光谱 (F84, 299)重点
原因(英语:Causes of autism)
自闭症光谱的共伴疾病 (共病)
盛行率(英语:Epidemiology of autism)
遗传(英语:Heritability of autism)
社会学与文化(英语:Sociolog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autism)
医学模型(英语:Medical model of autism)
治疗(英语:Autism therapies)
诊断
自闭症光谱
高功能自闭症
自闭症
亚斯伯格症候群
待分类的广泛性发展障碍
儿童期崩解症
蕾特氏症)
有关的疾病和现象
述情障碍
自闭症与LGBTQ身份(英语:Autism and LGBTQ identities)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ADHD)
焦虑症 (强迫症)
爱因斯坦综合征
脑痫
X染色体易裂症
非凡的阅读能力(英语:Hyperlexia)
学者症候群
感觉器官接收的讯息处理有障碍(英语: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
智力障碍
发展协调症(英语: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多重综合发育障碍(英语:Multiple complex developmental disorder)
相关问题
自闭症权利运动
神经多样性
批判自闭症研究(英语:[Critical autism studies]])
双重同理心问题(英语:Double empathy problem)
多发性复杂发展障碍(英语:Multiple complex developmental disorder)
教学计划(英语: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暴力与自闭症(英语:Violence and autism)
争议(英语:Controversies in autism)
自闭症的小肠结肠炎(英语:Autistic enterocolitis)
促进沟通(英语: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
MMR 疫苗
硫柳汞 (螯合(英语:Chelation therapy))
诊断量表
Gilliam 亚斯伯格症量表(英语:Gilliam Asperger's disorder scale)
自闭症诊断观察方案(英语: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
自闭症诊断面谈(英语:Autism Diagnostic Interview)
自闭症光谱系数(英语:Autism-spectrum quotient)
童年自闭症评量表(英语: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列表
自闭症的概观(英语:Outline of autism)
在小说中被设定为带有自闭症的角色(英语:List of fictional characters on the autism spectrum)
专门为有自闭症的人开设的学校(英语:List of schools for people on the autistic spectrum)
相关条目以自闭症为题材的影剧
2010年:《海洋天堂》
查论编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英语: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F 290–319)神经性或症状性精神障碍失智症
轻度认知障碍(英语: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阿兹海默症
血管性失智症
皮克氏病
克雅二氏病
亨丁顿舞蹈症
帕金森氏病
爱滋病痴呆综合征(英语:AIDS dementia complex)
额颞叶失智症
日落综合征
逃逸型失智症(英语:Wandering (dementia))
自闭症光谱
自闭症
亚斯伯格症候群
学者症候群
待分类的广泛性发展障碍
高功能自闭症
其他
谵妄
脑震荡症候群
器质性脑病综合征(英语:Organic brain syndrome)
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精神障碍
药物中毒(英语:Substance intoxication)/药物过量
生理依赖
物质依赖
反弹效应
药物戒断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症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
分裂型障碍
持续性妄想障碍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诱发性妄想障碍
分裂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
狂躁
双相障碍
I型(英语:Bipolar I disorder)
II型(英语:Bipolar II disorder)
环性心境障碍
Bipolar NOS(英语:Bipolar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抑郁性障碍
重性抑郁障碍
心境恶劣障碍
季节性情绪失调
非典型抑郁障碍
忧郁型抑郁障碍
神经性、压力相关身心性疾病焦虑症恐惧症
广场恐惧症
社交焦虑
社交恐惧症
恐见人症(英语:Anthropophobia)
特殊恐惧症
幽闭恐惧症
蜘蛛恐惧症
其他
恐慌症
恐慌发作
广泛性焦虑症
强迫症
压力
急性应激反应(英语:Acute stress reaction)
创伤后压力症
适应障碍症
适应障碍症伴随忧郁情绪
身心性疾病
体化症(英语:Somatization disorder)
身体畸形恐惧症
疑病症
疾病恐惧症(英语:Nosophobia)
达科斯塔综合症
心理性疼痛(英语:Psychogenic pain)
转化障碍
甘塞尔症候群(英语:Ganser syndrome)
咽球症
神经衰弱
集体歇斯底里
解离性障碍
解离性身份疾患
分离性遗忘症
解离性漫游症(英语:Fugue state)
人格解体障碍
生理/物理性行为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暴食症
反刍综合症
NOS(英语:Eating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嗜睡症
失眠
异睡症
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英语: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夜惊
恶梦
性功能障碍
性欲
性欲低下症
性欲亢进
性刺激
女性性功能障碍
勃起功能障碍
性高潮
性高潮障碍
迟泄
早发性射精
Sexual anhedonia(英语:Sexual anhedonia)
疼痛
阴道痉挛
性交疼痛
产后(英语:Psychiatric disorders of childbirth)
产后抑郁症
产后综合征
成人人格及行为障碍具体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
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
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
其他未特指人格障碍
自恋型等
习惯及冲动障碍
病理性赌博
病理性纵火
病理性窃盗
性偏好障碍
窥视症
暴露癖
施虐受虐癖
恋物障碍
恋童障碍
性发育、取向相关障碍
性成熟障碍
自我矛盾的性取向
性关系障碍
其它
拔毛障碍
身体集中重复行为(英语:Body-focused repetitive behavior)
人为疾患
孟乔森综合征
性别不安
幼年时期引发的人格及行为障碍(英语:Mental disorders diagnosed in childhood)智力障碍
X染色体连锁精神发育迟滞
鲁扬综合征
心理发展(发展障碍(英语: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特殊性发育障碍
广泛性发展障碍
自闭症光谱
情绪及行为障碍(英语: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品行障碍
ODD
情绪及行为障碍(英语: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分离焦虑症
社会功能
选择性缄默症
反应性童年依恋障碍
DAD(英语:Disinhibited attachment disorder)
抽动障碍
妥瑞症
发音问题
口吃
语言错乱(英语:Cluttering)
刻板运动障碍(英语:Movement disorder)
刻板性运动障碍(英语:Stereotypic movement disorder)
症状及未分类疾病
紧张性抑郁障碍
假性怀孕
间歇性暴怒症
心理动作性激躁(英语:Psychomotor agitation)
重复言动(英语:Stereotypy)
心因性非癫痫发作(英语:Psychogenic non-epileptic seizures)
克鲁尔-布西症候群
查论编ICD-11 06 精神、行为与神经发育障碍用于疾病与死因统计的ICD-11 (2024-01):06 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神经发育障碍
6A00 智力发育障碍
6A01 发育性言语和语言障碍
6A02 孤独症谱系障碍
6A03 发育性学习障碍
6A04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
6A05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6A06 刻板运动障碍
8A05.0 原发性抽动或抽动障碍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
6A20 精神分裂症
6A21 分裂情感性障碍
6A22 分裂型障碍
6A23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6A24 妄想症
6A25 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症状
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
紧张症
6A40 与其他精神障碍有关的紧张症
6A41 物质或药物所致的紧张症
心境障碍心境发作
抑郁发作
躁狂发作
混合发作
轻躁狂发作
双相及相关障碍
6A60 双相障碍I型
6A61 双相障碍Ⅱ型
6A62 环性心境障碍
抑郁障碍
6A70 单次发作抑郁障碍
6A71 复发性抑郁障碍
6A72 恶劣心境障碍
6A73 混合性抑郁和焦虑障碍
GA34.41 经前期烦躁障碍
6A80 心境障碍中,心境障碍发作的症状和病程表现
物质所致心境障碍焦虑及恐惧相关障碍
6B00 广泛性焦虑症
6B01 恐慌症
6B02 广场恐惧症
6B03 特定恐惧症
6B04 社交恐惧症
6B05 分离性焦虑障碍
6B06 选择性缄默症
物质所致焦虑障碍
6B23 疑病症(健康焦虑障碍)
强迫及相关障碍
6B20 强迫症
6B21 躯体变形障碍
6B22 嗅觉牵连障碍
6B23 疑病症(健康焦虑障碍)
6B24 囤积障碍
6B25 以身体为中心的重复行为障碍
6B25.0 拔毛癖(拔毛障碍)
6B25.1 皮肤搔抓障碍
物质所致强迫及相关障碍
8A05.00 Tourette综合征
应激相关障碍
6B40 创伤后压力症
6B41 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6B42 延长哀伤障碍
6B43 适应障碍
6B44 反应性依恋障碍
6B45 脱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
分离性障碍
6B60 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
6B61 解离性失忆症
6B62 出神障碍
6B63 附体出神障碍
6B64 解离性身份疾患
6B65 部分分离性身份障碍
6B66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
6B6Y 其他特定分离性障碍
6B6Z 未特定的分离性障碍
喂食及进食障碍
6B80 神经性厌食症
6B81 神经性贪食症
6B82 暴食障碍
6B83 回避-限制性摄食障碍
6B84 异食癖
6B85 反刍-反流障碍
排泄障碍
6C00 遗尿症
6C01 遗粪症
躯体痛苦和躯体体验障碍
6C20 躯体痛苦障碍
6C21 身体完整性烦恼
物质使用和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物质分类
6C40 酒精
6C41 大麻
6C42 合成大麻素类
6C43 阿片类
6C44 镇静、催眠或抗焦虑药物
6C45 可卡因
6C46 兴奋剂(包括苯丙胺类、甲基苯丙胺或甲卡西酮)
6C47 合成卡西酮类
6C48 咖啡因
6C49 致幻剂
6C4A 尼古丁
6C4B 挥发性吸入剂
6C4C MDMA或相关物质(包括MDA)
6C4D 分离性药物[包括氯胺酮和苯环利定(PCP)]
物质使用所致障碍
.0 精神活性物质单次有害性使用
.1 精神活性物质有害使用模式
.2 物质依赖
.3 物质中毒
.4 物质戒断
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5 致谵妄
.6 致精神病性障碍
.70 致心境障碍
.71 致焦虑障碍
.72 致强迫及相关障碍
.73 致冲动控制障碍
6A41 物质或药物所致的紧张症
物质风险性使用
成瘾行为所致障碍
6C50 赌博障碍
6C51 游戏障碍
冲动控制障碍
6C70 纵火狂
6C71 偷窃狂
6C72 强迫性性行为障碍
6C73 间歇性暴怒障碍
物质所致冲动控制障碍
破坏性行为或去社会障碍
6C90 对立违抗障碍
6C91 去社会品行障碍
人格障碍及相关人格特质
6D10 人格障碍
6D11 突出的人格特质或模式
.0 负性情感
.1 去依恋
.2 去社会
.3 脱抑制
.4 强迫
.5 边缘型模式
性欲倒错障碍
6D30 露阴障碍
6D31 窥视障碍
6D32 恋童障碍
6D33 强制性性施虐障碍
6D34 摩擦障碍
做作障碍
6D50 对自身的做作障碍
6D51 对他人的做作障碍
神经认知障碍
6D70 谵妄
6D71 轻型认知障碍
6D72 遗忘障碍
痴呆
6D80 阿尔茨海默病所致
6D81 脑血管疾病所致
6D82 路易体病所致
6D83 额颞叶痴呆
6D84 精神活性物质(包括药物)所致
6D85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所致
6D86 痴呆引起的行为或精神紊乱
中国大陆译名参考王振、黄晶晶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ICD-11 精神、行为与神经发育障碍临床描述与诊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