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筑雄武城

《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禄山,阴有逆谋,于范阳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新唐书·逆臣·安禄山传》:“禄山,计天下可取,逆谋日积,筑范阳北,号雄武城,峙兵积谷。”安禄山为什么要修雄武城?《宣府镇志》给出了答案:“安禄山欲反长安。恐河东捣其巢穴,以雄武城厄飞狐塞。”简明扼要地记述了唐代筑城的历史原因,筑城的时间是唐天宝六年(747年)。但是,一些资料说:安禄山筑城是宣化建城最早的历史,这种说法欠妥。宣化早在2300年前,战国时期,秦开破东胡建上谷郡时就有城池,是当时燕长城线上重要的军事城堡。大量的考古发现都予以了证实。安禄山的筑城只不过是展筑、加筑罢了。

展筑后的雄武城规模并不大,城墙东西在钟楼大街至皇城大街之间,南北在钟楼西大街至观桥西大街之间。单边城墙约750~780米,面积0.56平方公里,比现在的城池小16倍还多。

说到安禄山筑雄武城,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为证:

《渔 阳》

渔阳突骑犹精锐,

赫赫雍王都节制。

猛将飘然恐后时,

本朝不入非高计。

禄山北筑雄武城,

旧防败走归其营。

系书请问燕耆旧,

今日何须十万兵。

安禄山何许人也

能把大唐王朝搞得天翻地覆,安禄山,唐朝历史人物。“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

据史书记载:安禄山(703—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父亲是粟特族人(中亚胡人),母亲是突厥族人。由于幼年丧父,从小随母亲在突厥部落生活。母亲改嫁后改名安禄山。开元二十年(732年),投靠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在张守珪手下做事的时候,安禄山表现杰出,史书里用了“行必克获”这词儿,意思就是只要出兵,肯定能打胜仗有收获。很快就被提拔成了偏将,以“骁勇”称著于当时的军界民间,又认了张守珪当干爹。

安禄山秉性机灵聪慧,善于经营,人们大多称赞他。他又用厚礼贿赂朝廷官员,要求在朝廷为他多说好话,逐渐得到了唐玄宗赏识和喜爱。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任命安禄山为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此后便可到朝廷上奏议事,唐玄宗更加宠信他。

之后,安禄山进一步贿赂拉拢宰相李林甫、杨国忠等人。还请求当了杨贵妃的养子。取得朝廷的信任,此后的安禄山平步青云,他一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独霸一方。 安禄山身体的出奇肥胖,肚子掉到了膝头下边,体重三百三十斤,每当走路只有用两个肩膀向上提起自己的身子,才能抬脚。进京拜见唐玄宗、杨贵妃时,为了取乐,跳起胡旋舞,动作却快得像旋风一样。杨贵妃则常以他逗乐取笑,安禄山则不以为然。

安禄山表面顺服乖巧,心中却密谋叛乱。身兼三藩节度使一面网络同党,一面安插亲信。一面进朝奏请,一面欺骗朝廷。他常常派军队抓一些流民散寇杀掉,谎称契丹人向朝廷邀功请赏。唐玄宗则没有一点戒心,反而夸赞安禄山衷心。

有人多次对唐玄宗说安禄山一定会谋反。派去调查的人接受了安禄山的贿赂,回来后大讲安禄山忠心耿耿。安禄山到华清宫拜见唐玄宗,乘机哭诉说:“我是外族人,不识汉字,皇上越级提拔我,以致有人想要杀我。”唐玄宗对他更加亲信。

起兵叛逆反朝廷

安禄山垒筑雄武城,虽然表示对外御寇之用,但借此贮存兵器,囤积粮草,饲养战马,还建立了一支雄武军,处心积虑的为反叛做准备。他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藩节度使,拥兵20万,割据一方。把雄武军当作他看家的本钱,非但借筑雄武城用以养兵积粮,还私养契丹族、奚族弟子八千人为假子(养子),私下派人与契丹人、奚人等交易往来。安禄山选中雄武城予以加筑,当然因为这个地方既方便与契丹人、奚人接触交往,又隐藏于范阳、河东之北的山后地区,靠近边界,边民不多,容易躲避朝廷査问。

公元755年,安禄山撕下伪装,起兵范阳。与同乡、同党史思明,诈称奉密旨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在范阳起兵15万南下反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反叛大军汹涌而进,占领洛阳,打下潼关,攻陷长安。

正如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所说: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逼得唐玄宗仓皇离京出逃,马嵬驿杨贵妃玉香殒命。事情的发展与结果,往往是始作俑者也难以左右的,“安史之乱”也是如此。在后人看来,难以理解的是若般强盛的大唐帝国竟然被安禄山、史思明折腾的元气大伤。最终“安史之乱”以失败告终,安禄山身败名裂,最后被其儿子所杀,遗臭万年。

历史上,唐代的雄武城、雄武军以及后来的武州,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就没有平稳安定过。唐朝末期以至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纷争不断,朱滔、李克用、李嗣源、李存勖、石敬瑭、周德威、刘守光、卢文进以及契丹兵马,你来我往厮杀不休,唐末、五代朝代更替频繁。雄武军、武州境内战火连连,民不聊生。

雄武城、雄武军、武州,这几个词汇与宣化密切相关,各自有各自特定的含义,反映了唐代这个地方地理位置的重要,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复杂多变。其中,安禄山与雄武城、雄武军有着直接的关系。为宣化筑城的历史留下重要的文献资料。

作者简介

颜诚,湖北沔阳人。宣化博物馆原专家顾问,文博副研究员,高级古建工程师。从事文物保护工作40多年,2011年退休,任上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参加清远楼、镇朔楼、拱极楼、大新门和古城墙古建维修工程。辽代壁画墓群考古发掘。宣化博物馆建馆。撰写发表专业学术文稿200余篇。

来源:上谷文化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